江南体育-力挽狂澜展宏图,实力斗士登顶巅峰

江南体育 29℃ 0

  心的方向,用生命感悟园林

——专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李树华教授

  

  本科、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,在中国农业大学任教5年,现任清华大学教授、博导。中国园林现代教育的发祥地、当今中国园林最高学府——北林、清华、中农,园林界在这三所大学都有过任职和学习的,他当是那寥寥翘楚的其中之一。

  日本京都大学博士、日本姬路工业大学自然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敎授、日本淡路景观园艺学校主任景观园艺专门员。在日本他曾先后获力挽狂澜展宏图,实力斗士登顶巅峰:1999年日本造园学会研究奖励奖、2001年日本村尾育英会学术奖、2005年日本造园学会最高学术奖。

  20年前,只身一人东渡日本求学园林。十二年后,放弃丰厚报酬、安逸环境、顺利前景,一家四口西行回国。泪洒归途,但心中信念坚定——回家。

  李树华,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兼任日本东京农业大学(地域环境科学部造园科学科)客座教授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(林学院园林系)客座教授,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园艺治疗学部主任委员,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、中国花卉协会荷花分会常务理事、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、日本造园学会会员、日本景观生态学会会员、日本绿化工学会会员。主要研究领域为植物景观与生态修复设计、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设计、园林历史与文化等。出版专著、译著8部,学术论文近100篇。

  他是农民的儿子,人生走过52年春秋风华。他从家乡遥望北京,一心求学改变命运,到一路向东深造,园林事业在日本开花,家庭在日本结果。从对园林的懵懂无知,到事业成就,成为园林界一代闪耀明星。他的生命随园林事业而起伏,他人生在中日两个国家里繁茂。对园林的热爱,对祖国的挂念,他的身上浓缩着一代园林人为中国园林的发展而付出的种种滋味、故事。人生道路、园林事业,他说“这或许是冥冥中的事儿……” “用身体来感受,用生命来感悟”,他身上的园林故事、人生传奇,唯有走进他“人生园林”,方能体会。

  心有方向 孜孜以求念师恩

  “喜欢在院子里种西红柿、白薯……一次,我种枣树,自己以为种越深越好,就把枣树给‘埋到脖子了江南体育’,4/5树苗都给埋在了地下,哈哈……”李树华笑着回忆儿时的往事。

  祖籍山东,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出生,今年52岁。

  “父母很善良、淳朴,吃苦耐劳,这影响了我的一生。”李树华说。

  父亲是大队干部,曾当过村子里的调解员,“每遇村民吵架,他都会去上门调解。所以我们家与周围邻居的关系特别好力挽狂澜展宏图,实力斗士登顶巅峰!”在童年的记忆里,李树华对父亲的记忆尤为深刻。

  

  “我的性格受父亲影响很大。父亲善良、含蓄,对我的教导,他不是直接讲出来。我记得每次开学时,我新笔记本的扉页上,父亲都会用铅笔写几句诗,用来勉励我。一次在地里干活时,我不小心把借别人的钢笔弄丢了,回到家,母亲把我揍了一通。而父亲,在地里找到钢笔,回到家训斥妈妈:干嘛对孩子这样,这不找着了……”李树华说。

  童年的记忆,李树华说“很苦”。记忆中,亲戚家孩子给他的一个黑面馒头(黑馍), “真好吃,什么时候我家里有这么好吃的馍就对了!”当时的想法李树华至今仍没忘记。他回忆说:“那个时候我们只能吃玉米面馒头。现在想起来,很粗,拉嗓子眼。但那时的玉米窝头已是很珍贵的了!”说起这些,李树华的言语里仍还流露着当年生活的艰苦。

  兄弟三个,排行最小的李树华,自幼学习成绩就很好。“初中我是班上的副班长。因为家里穷,没钱买参考书,记得一次我借同学的参考书,一个通宵我就把它抄完了。还有一次,从家里拿个鸡蛋到供销社卖了7分钱,凑钱买作文参考书……”高中考上县重点中学——尧山中学(杨虎城修建的)。高考第一志愿就是“北京林学院”。

  “当年我有一个梦想。初、高中的时候,每次下地打猪草时,我都会不自觉地向东北方看,北京的方向。想去北京——这就是我少年时的梦想。”我问为什么?他说:“或许可能是冥冥之中的事,没法解释,说不清……”而后来在北京上学,“看着别人都去了美国、英国之类的国家,我却想——那天我要去日本。”而后来的李树华,不仅去了日本,而且一去就是12年!

  回想园林人生跨出的第一步,李树华却是那么的偶然。

  “当年高考结束后,填写志愿,我感觉考得还行,想去北京。在招生报上找。没敢从前面,前面都是北大、清华,我在重点大学的后面找……”70年代末,80年代初的中国农村,贫穷是普遍的现象,而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,因为没钱粉刷墙壁,将报纸贴在墙上,是既经济又实用地“装修”方法,李树华家也不例外。

  “‘瞧,这是临潼的园林工人在浇石榴盆景……’在我坐的椅子背面的墙上,贴着一张‘陕西日报’,上面这样一行字映入我的眼中,而园林两个字特别醒目。所以我报考了北京林业大学(当时叫“北京林学院”下简称“北林”)城市园林系。”

  1981年,李树华以高出重点线许多的成绩,考入北京林业大学,那年“北林”的这个专业在整个陕西省只有一个名额。那时李树华的理解中,公园、花草……这就是园林。懵懵懂懂间他却翻开了自己人生崭新的篇章。

  “刚到北京的那一年,中秋节的晚上,班主任苏老师带我们去颐和园赏月。”此番美景,成为李树华踏入园林世界的最初印象,而当年的大学班主任——苏雪痕,李树华说:“他的为人处事,对我影响很大。”

  “苏老师对学生很好,很亲切。”李树华说。在毕业多年以后,曾经的恩师,如今已经是园林界界赫赫有名的苏雪痕教授,向日本同行推荐道:“李树华,很聪明,吃苦耐劳,专业水平不错。”

  “我这一路上,遇见了很多贵人!”李树华感慨。

  中国园林界只有三个院士,分别是:汪菊渊,陈俊愉和孟兆祯。大学本科毕业后,李树华考入陈俊愉教授门下,攻读园林植物专业研究生。

  “当年他指导我做梅花盆景快速成型方面的研究课题。陈老知识非常渊博,人非常朴实。”李树华笑着说:“老先生的饭量也很大,虽说是丹麦留学回国,但照样喜欢吃面条!”

  在跟随陈老的那些日子里,李树华有了自己的梦想,也是他后来放弃日本优越条件,毅然回国的初心所在。“跟随陈老,我羡慕他到哪儿都能受到行业界的认可。后来在日本大学,我虽然已经是终生职位,但我还是辞职回来,就是受他的影响。我就是感觉我应该回到国内,如我的恩师一样,培养自己的一批研究生,为国家做贡献,有自己的一批弟子……”

  陈俊愉先生已于2012年去世。去世前,李树华曾与恩师有过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。

  “老先生可能知道自己快要离开了,那天跟我说了很多,什么都讲。他说,他特别恨日本侵略者,说我对日本人太崇拜……这我能理解,因为先生的家人抗战时有两人被日本人害死。曾经在我毕业时,先生想让我留校当老师,而我坚决去了北京园林研究所,老师也对这也很不满意……”曾经的爱恨纠葛,在那次长谈中,师徒二人,两代园林学者彼此放下,留下的都是彼此更多的美好回忆。

  回忆当年,李树华说:“我作为一名学者,一名园林学者,是在从文化、从技术的角度与其它国家间进行交流、学习。对老师,我始终感恩一辈子,他是令人尊重的一代中国园林大家。”

  园林理想 他乡逐梦业有成

  “林大,本科、研究生奠定了我的基础。而我的真正研究、思路的形成,日本的12年,日本的教授,包括很多知识面,以及对园林的看法,甚至一些性格的生成,从文化角度看,我感觉还是在日本形成的。”李树华说。

  1988年,研究生毕业的李树华,来到北京园林研究所工作。两年后再一次的机缘,李树华踏上东渡日本的园林求学之路。

  

  “1990年,我们在北京中山公园唐花坞做盆景展。日本盆栽协会理事长(也是我后来的师傅)加藤三郎,率团来中国考察,正好看了我的展览。老先生看完所有作品后说:你还年青,做的东西,有些还不错,但缺点也很多。如果可能,你可以来我的盆景园学习日本盆栽技巧。”如此,双方互留联络地址。再后来,李树华去信加藤三郎先生,表达了希望赴日学习的愿望,加藤?研究“东方盆景史”的孙子加藤晴彦回信,并寄来赴日手续表格。半年后,李树华获日本政府批准。

  1992年4月29日,李树华东渡日本,开始了他乡的园林求学。

  “蔓青园”是日本著名的盆栽名园,坐落于日本有名的盆栽村——大宫市(现在的埼玉市)盆栽町。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来这里学习盆景技艺。

  “每天早上6点起床,打扫盆景园,浇水、除虫。8点钟吃早饭,然后开始做盆景。加藤先生每周都会亲自来教授一次。我讲英语,老先生说日语,我们之间通过他的孙子加藤晴彦做翻译来沟通。4、5个学徒,我是唯一的一个中国人。”往事历历在目,初到日本的李树华说:“那一年特别累、特别辛苦!”

  “工作一天,傍晚6点下班,打扫完卫生,把师傅用的盆景工具擦拭干净,上油。回到房间,连脱工作服的力气都没了!常常整个人趴在那儿就睡着了……特别是秋冬季浇水时,手上只要有纹路的地方都有裂口,手只要一攥紧就会渗血,遇冷、热水都格外地疼!”李树华说:“老师从来不让我们戴手套,培土、金属丝造型…都不能戴手套。那时我的手就像锉刀一样!”

  “对树木要带着爱情去操作,用身体去感悟,感悟园艺。”这“爱情”是用真爱,用真情去操作、去制作。这既是加藤老师对李树华的教导,也是让李树华感受最深的所在。

  “那一年收获巨大,技艺搞通了,练就了。通过操作,我用身体记忆下了园林盆景技艺。”李树华兴奋地说。

  “我感觉我很幸运!园林道路上遇见了很多贵人和名师。”采访中李树华多次感慨。

  

  去日本前,李树华结识了当时中国驻日本大使馆(大阪)教育参赞梁宝杰先生。来日本后,在梁先生的推荐下,李树华结识了“日本国立京都大学”的中村一教授。

  “中村老先生,对我印象很好。建议我参加学校的博士编入考试,以直接进入博士课程做博士研究。”李树华说。

  日本国立京都大学,作为日本关西地区最高学府的京都大学,因而被誉为“科学家的摇篮”。目前在京都大学已经诞生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、两位日本首相等等世界级人物,可谓巨擘辈出,其毕业生在科研学术界普遍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。

  当时京都大学没有专门为留学生开设的特别考试,李树华必须和优势明显的日本学生同场竞技。而进入大学,准备做一年研修员,再复习考博士的李树华,作为即将第一个在“造园学研究室”留学的中国人,还面临着偏见和压力。

  

  “只有一个名额。一名在英国留学并已经取得硕士学位的日本学生,也要考这个博士。作为最高学府,他们想招收这个日本学生,这,我能够理解,但我不愿意放弃……”

  1993年4月,李树华通过考试,正式进入“日本国立京都大学造园学研究室”研究学习。1997年获得农学博士(造园学)学位。

  “日本学生的楷模”,这是李树华离校时,指导教授吉田博宣先生对他的评价。

力挽狂澜展宏图,实力斗士登顶巅峰

  “每天早上6点,第一个到研究室,晚上11点才回家。周末在造园公司打工。发了很多论文,比日本学生还多。”这就是李树华取得优异成绩的真实经历。

  

  “我的研究方法与治学态度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。”李树华说。

  博士毕业后,李树华以“招聘学者”的身份在“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”做了一年半的研究。

  1999年4月,李树华来到兵库县的“姬路工业大学自然环境科学研究所景观园艺系”工作,任副教授,并兼职“淡路景观园艺学校主任景观园艺专门员”一职。

  “我的优势是既能动手又能做研究”李树华说。在国内就做盆景,来到日本后一边学习一边在造园公司工作,李树华在园林上可谓练就了“文武双全”。

  

  第一年在东京附近的埼玉县大宫市,京都6年(4年半博士,1年半研究),神户5年,共12年。弹指一挥间,李树华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,转变成为老练持重的一代学者。从30不到独自一人远离家乡亲人,到12年后,携妻子与两个儿子一家四口的幸福温馨。在日本的这12年,事业与家庭,梦想与现实,李树华收获良多。

  家的眷念 根植故土展宏图

  “你疯了吧!脑子没坏掉吧!好不容易稳定下来,要走?!……”这是当年在李树华向妻子提出回国想法时,妻子的一席惊讶之语。

  “在日本我工资很高,700多万日元,每月,相当于5万多人民币。环境也好,还是教育公务员,终生的。”对于李树华想要回国的想法,从一开始,妻子就坚决反对,但毅然决然的李树华,却早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和打算。

  “我总感觉不是自己家,就像一个乡下人到城里有钱亲戚家串门,一种寄人篱下之感。” 李树华说。

  离职时,淡路景观园艺学校的副校长语重心长地劝李树华:“我建议你重新做你的决定。”

  

  “我坚决要回来!”李树华说。

  亲人不解,友人不舍,就是那样的毅然决然,李树华踏上了回国之路。

  “临走时,神户港60多个友人来送别。当船行经我们家附近的海面时,远望着曾经时常与家人孩子们散步的海滩,儿子问了一句:妈妈,咱们还能回来吗?”儿子哭了,妻子哭了,李树华也哭了。“十几年了,小儿子不到两岁,大儿子九岁并讲着一口流利的日文,朋友都在日本……”李树华说他最感愧疚的就是对不起这两个孩子!

  回国,一是对祖国的眷念,二是专业上自己更有用武之地。李树华受当年陈俊愉老师的影响,心里怀揣着“桃李满天下,报效祖国”,自己要有一群弟子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当老师,发挥作用,“我觉得那个状态很好!是我想要的。”李树华说。

  第一天回来,第二天开始上班。2004年回国后的李树华,有几件记忆犹新的往事。

  “单位租给我一过渡房,一毛胚房,全部得重新装修。我们一家在宾馆住了10多天。第一个月工资3600元(中农给予的引进人才补助的工资尚未到位),除去每月2400元的房租,当第一个月1200元工资,拿到手上时,我欲哭无泪!”李树华说这对他打击很大。

  “气候、环境不适应。两个孩子还小,春天那北方的沙尘吹来,打在脸上,真疼!孩子哭,孩子一哭,我爱人也哭,我看着那叫心疼,无助……”每天骑着自行车送孩子上学的李树华,曾经途遇大货车溅起一身泥浆,弄脏他与儿子一身,“清早,把我和儿子,弄得一身黑泥浆。气得我,让儿子下来,我骑车去追……”就在这样的艰难与不顺之中,李树华开始了回国后的园林事业。

  2004年4月至2009年6月,李树华先后任“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”教授、博导和系主任。2009年7月至今,李树华任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、博导”。

力挽狂澜展宏图,实力斗士登顶巅峰

  “我主要教硕士生、博士生,希望他们成为园林方面的学者、研究者。”

  “我有几个研究方向。一是植物景观设计和生态设计。这方面,我有几个博士生是做园林绿地、生态效应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,用这些科学理论,研究和指导园林的设计;二是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设计。园艺疗法就是植物园艺操作、风景、园林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,不同植物的影响是不一样的,包括不同的配置方式,不同的空间。反过来,研究指导园林规划设计特别是康复景观。如园林做出来是为了残疾人用,还是为了老年人用,亦或是为了给自闭症儿童使用……进行这一类植物对人们身心健康方面的研究;三是园林的历史与文化;还有就是生态修复,我们很多山区或环境被破坏地区,如何用生态的手法来进行环境的修复。”李树华说。

  

  2004年回国,至今已经11年多,李树华说:“这11年奠定了我在国内的事业基础和研究基础。这11年,达到了我当年毅然回国时的愿望,也找准了方向。”

  “被破坏的地表环境及地表上生存的生物与居民的身心健康的疗愈师”,这是李树华如今给自己专业所定的方向。

  “中国园林目前最急需做的是什么?当风景园林专业上升为一级学科之后,我觉得当务之急就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建立。这不仅是科学的问题,还有地域性问题、文化性问题。”李树华说:“园林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村落,它是在土地里生长出来的,是基于它的环境和文化生长出来的,不是强加给土地的。当前园林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就是,从理论上建立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体系,修复已破坏的自然环境,包括对人身心健康的修复。通过植物、景观和园林来实现。”这正是当下中国发展的主旋律——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产业的发展。

  “人与自然的共生,包括与其他生物的共生;循环的关系,包括大气、物质、能量等的循环,没有循环就不可能持续发展;低负荷,每个环境的水分、空气、土壤等都有容量,不要对这个环境负压太重。”李树华透过他的园林研究,正向世人传达着这些理念。

  

  “日本盆景,严谨,构图紧凑,树种多,造型技艺非常成熟,同时历史文化传承有序。这值得我们学习。”

  “日本园林,有一种极致美,如它的枯山水园林、禅宗园林,非常寂静,它能让你沉下心来,静下心来。日本园林还有一种冷寂、朴素之美。寂静、素雅。用材朴素,自然合一、天人合一。”在李树华看来,日本园林源于中国,但现在已然自成一派,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中国园林。

  带着对中国园林的热爱与追求,远渡日本求学,然后,毅然回国奉献学识。李树华的园林之路其实是历史中中日园林的交流之路。千年前,遣唐使、遣隋使将中国园林带入日本。如今,李树华所代表的一代中国园林学者,跨越地域之藩篱,博采众长,只为中国的园林日臻完美,只为美丽的祖国更加美丽,这就是他们的梦想。

  

  遗憾,“我伤过别人,至今我还在责怪自己!”

  欣慰,“从一个农民的儿子,通过自己的奋斗,改变命运到今天,我是用实力一步步奋斗而来。”

  对家人最想说:“对不起家人、孩子,亏欠他们太多!现在起一定多回家陪陪妻子、孩子。”

  李树华说:“我的人生抛不开园林,中国园林多少年后,在理论体系等方面,如能有我的一点痕迹,我就很欣慰了!”

  “1981年从家乡走出,到1992年东渡日本,历经11年多;1992年到日本,2004年回到中国,又是11年多;2004年回国至今11年;而再有11年我也差不多该退休了!”李树华说。

  4个11年,从第一个11年在国内打下园林专业基础,到在日本11年多形成研究方法、思维方式。再到回国后11年奠定园林事业基础。

  “我的园林研究的人生才刚刚开始。”李树华说。

  未来的11年,期待,李树华的园林人生,芳华满枝,桃李天下,生命因园林而丰满,事业因园林而华章四溢。

评论留言

暂时没有留言!

我要留言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